每個人想裝修都希望提高生活品質,畢竟也付了一筆錢,但戶主又可以做甚麼去確保能達到心中所想呢?今日就等裝修學院校長Simon過兩招給大家。
「你一定要了解自己嘅喜好、需要、甚至怪癖……,因為師傅不是你肚子裡面的蟲。」
─裝修學院
網上看見一位戶主裝修400呎單位用了四十多萬,效果普通,筆者只花了二十餘萬,卻令很多人「誤會」是豪裝,覺得很喜歡、很舒服、很好住。最大原因是戶主清楚知道自己要甚麼。
要用很低成本達到理想效果,不是透過「每個項目盡量慳」就行,需要考慮整個裝修工程的目標,進行合乎優先順序的資源分配。
裝修的目的,是提升長遠的生活質素。那對於你來說,甚麼是生活質素?設計師/裝修師傅的看法未必與你相同。有些戶主會著眼於需要,例如「我要更多收納空間」,其實可能只是用了錯誤的方法,去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;有些戶主說「我沒特別要求,只要實用」,他們往往是冤枉錢花得最多的。因為他們無法發揮「設計所能達致的魔術般效果」,也容易因為缺乏主題,令全屋裝修缺乏一致性,由於裝修期間的三心兩意,弄了個沒統一風格的「四不像」,充滿大量的「沒想到」、傢俬裝修之間互不合襯、很多外觀和使用上的細節都被忽略等等。
「知道自己想要乜」,不但可以加快工程、減低成本,更可能你會願意多花數萬元獲得理想的裝修成果。但認識自己並不是那麼容易,下篇再談。
以下列出四個戶主對於「自己想要乜」的思考盲點。
如果你過去三十年都在公共屋邨生活,從未體驗過燈槽、射燈的用處,或者籠統地說──「未見過很靚、很統一的裝修」,你又怎會懂得告訴師傅這些對你來說有多重要?如果你平日習慣凌亂地放置雜物,不知道整齊企理的家居是怎樣塑造的,那麼你怎懂得考慮電器藏線的問題,要求一個「每件雜物也有家」的居住環境,建立一間舒服、有氣氛,又方便打理的居室。
「知識限制」的結果是雖然你花了一大筆錢都只能「翻新了舊居」,然後對於「為甚麼花了那麼多錢,自己的居室還是比不上別人」心有不甘。
很多人都想要多一點收納空間,千方百計將位置用盡,有小小空隙都用櫃填滿。實際上這樣只助他積存了很多數年不拿出來的備用東西,並沒有實際提高生活質素。反而因不願處理舊東西,令屋企物件凌亂和難以清理。從設計角度看,空間感對舒適的生活很重要。能夠感受到空間的好處,其實比用來放櫃更「實用」。
戶主不要只著眼於自己覺得需要的東西,而要衡量對生活質素的具體影響。
有戶主長年將衣服晾在近門的走廊,這是非常影響外觀的。每天出入都經過的地方,最需要花心思弄好。覺得「那空間反正用不著」不過是習慣了以往的不良做法。如果和其他做法比較一下,戶主很可能立即不想再回到從前。
很多戶主都會想要一些項目,但卻不清楚自己「為甚麼想要」。例如燈槽的目的,是利用間接光,讓室內感覺更柔和,以及令視野更廣闊更立體(另文詳述)。倘若「感覺柔和」對戶主很重要,那單位就不應該多用白燈。如果戶主知道了自己的「價值」,就能夠將所有項目聚焦於呈現這些價值,那麼,全屋裝修即使很簡單,也會非常統一和有設計感。
「認識自己」雖屬老生常談,但單是這一項,已經可以為戶主節省/帶來過萬元的價值。